[推薦]企業的薪酬體系 |
|
(作者: 來源:眾泰網ztsystem.cn 采編: 更新時間:2006-7-9 10:23:44 共有2372人次瀏覽) |
|
(1)、企業的薪酬體系構成 薪酬問題歷來是企業管理中最敏的問題。為了保證公司具有持續發展競爭力,企業必對關鍵崗位的員工提供較高的薪酬,但隨之而來的是部分員工會對高收入崗位產生心理不平衡,影響工作的積極性。薪酬差距既要拉開又不損員工士氣的關鍵是拉開差距的理由必須充分,并制定相應的制度。許多外資企業不同崗位薪酬差別很大,但員工的士氣依然很高,說明“魚與熊掌可以得兼”。人力資源部門須薪酬的基礎、薪酬的設計和薪酬提升三個層面著手來安排薪酬體系,使薪酬體系設計體現公平的原則,從而符合公司發展的整體需要。 薪酬基礎和標準設定 員工獲得薪酬的原因不外乎兩點:第一、達到崗位任職要求;第二、按照崗位要求完成了各項工作的具體表現。但究竟什么是崗位的具體要求,怎樣評價完成具體工作的成績,需要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完成編訂職位說明書、任職說明及績效考評指標等一系列基礎性工作。 人力資源部門首先需要分解公司經營活動,確定相應的工作崗位,并以職位說明書的形式將崗位職責和任職資格明確下來。有了職位說明書,人力資源部門就能按照任職資格要求招聘新員工,新崗員工也可以參照職位說明書所描述的職責開展自己的工作。工作職責的界定、公司對崗位任職資格的要求合在一起,是確定崗位固定薪酬的基礎。 同時,為了評價完成具體工作的狀況,人力資源部門需要建立員工績效考評體系,包括績效考評指標、能力考評指標與態度考評指標等。公司通過考評員工在崗位上的工作業績表現,確定其為公司業績做出的貢獻,進而確定員工獎金的發放比率。員工可能超出崗位對業績的基本要求,也可能達不到這個要求,這些都直接影響他們領取獎金的額度。員工業績考評結果是確定崗位業績獎金的基礎。 薪酬結構和薪酬設計 基于職務說明書和績效考評體系建立起來的薪酬制度,一般而言包括固定薪酬+業績薪酬+福利等形式。 固定薪酬設計必須使員工薪酬水平保證相對的內部公平與外部公平。 內部公平指薪酬能夠反映出各崗位對公司整體業績的價值貢獻,一般來說,人力資源部需要從三個方面對崗位進行評估:1)崗位對知識技能的要求;2)崗位對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3)崗位承擔責任的大小。人力資源部門利用分析的結果確定薪酬差異范圍,并設立崗位薪酬級別階梯。內部公平隱含的意義之一,就是崗位之間的薪酬差距要體現出來。 其次,公司制定固定薪酬時也需要考慮外部公平的問題,即薪酬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一方面,公司各崗位薪酬級別需要參考同行業薪酬水平進行調整,確保此薪酬水平下公司能招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人力資源部門還需定時了解競爭對手薪酬變化情況,以確保公司薪酬水平保持動態競爭力。 但是,由于崗位價值評估不可能完全準確,企業往往引入業績薪酬制度,目的是使薪酬結構更公平、更具有競爭力和靈活性,從而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業績薪酬主要指由員工業績考評成績確定的業績獎金―――從事相同工作的員工由于業績表現不同最終導致收入可能有較大差異。 除此之外,公司也可能視年度效益情況決定是否發放年終獎金。 福利是薪酬體系的必要補充,能有效緩沖員工對固定薪酬和業績薪酬的相對不滿。舉例來說,大多數外資企業就是通過提供優惠的福利政策來降低員工流動率,人力資源部門也應參考其他企業的福利水平制定公司福利制度。 員工發展和薪酬提升 合理的薪酬體系要能推動員工薪酬水平不斷上升。人力資源部門必須明確不同崗位的職業發展路線,善培訓制度,為員工提供競爭上崗或進一步提升的機會。 我們一般將崗位分為技術類、管理類、業務類,不同崗位薪酬級別上升路線和所需能力也都不同。職業發展道路的明確可以使員工明確如何使自己的發展適應公司的發展,將對薪酬的期望與自身職業發展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最大的激勵效果。 同時,人力資源部門需要主動實施培訓計劃,給員工提高技能的機會。員工技能的提高往往伴隨著工資級別的提高和工作業績考評的上升,這在以考核獎懲體系為核心的人力資源管理系中顯得尤其重要。培訓能大大提高員工素質,激發員工積極性,是一條重要的輔助性管理措施。 另一方面,公司應提供公平上崗的機會,使員工職業發展之路切實可行。公司可通過競爭上崗,推行輪崗、定期交流等制度賦予職工盡可能多的爭取高薪崗位的機會。如競爭上崗,員工有能力上哪個崗位就競聘哪個崗位,當競聘不上的時候,薪酬比別人拿得少,也就無話可說。這種競聘不應是一次性的,而應是定期的(例如每年一次),這樣就給了每個員工均等的機會,也鼓勵每個員工奮發向上。顯然,這種做法不會影響好的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需要強調的是,良好的企業文化是增強勵效果、提高員工滿意度的保證。企業文化能為公司薪酬體系順利實施提供“人盡其才”的軟性環境,在企業內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圍。
(2)、崗位薪酬
按照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對多數企業來說,以崗位為主,適當考慮工齡,并加大按績效付酬的比例,是比較適合的薪酬模式。這種工資制度的名稱可以叫崗位績效工資制。如一汽集團實施的崗位貢獻工資制,就是典型的崗位績效工資制。一汽的崗位貢獻工資制分為三個單元:崗位基礎工資、效益貢獻工資、年功工資。崗位基礎工資體現的是不同崗位的勞動差別。根據任職者的能力水平,崗位基礎工資可實施一崗多級的模式。能力高的進入同等崗位中的高等級,低者進入低等級。效益貢獻工資根據公司的經濟效益、員工的貢獻,按考核結果發放。年功工資是對員工工作經驗和勞動貢獻的積累的承認和補償。再如寶鋼實施崗位薪級工資制,由崗位薪級工資、年功工資、業績工資三個工資單元組成。其叫法和一汽不同,但其結果是一致的。還有中原油田的崗位工資制,由保障工資、年績工資、潛能工資和崗位工資四個單元組成。保障工資占20%;年績工資實際上就是工齡工資,占5%;潛能工資反映技能水平,占5%;崗位工資是主體部分,反映崗位價值和勞動貢獻兩個因素,占70%。中原油田的工資模式考慮了上述五個因素,但還是突出了崗位及績效的作用。
(3)、我國法律規定的職工各類保險
社會保險是國家立法保障勞動者在年老、患病、生育、傷殘、死亡等原因永久或暫時喪失勞動能力或失業,本人或家屬失去生活來源時,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以貨幣形式體現)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五個項目。 社會保險的待遇水平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承受能力相適應。社會保險只保障基本生活。繳費工資是單位和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基數。它根據職工上年度月平均收入確定。單位繳費工資總額應等于本單位全部職工的繳費工資之和。凡是按規定應參加社會保險的單位都是繳費單位,包括所有企業、城鎮個體經濟組織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凡是按規定應參加社會保險的個人都是繳費個人,包括所有企業職工、城鎮個體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事業單位職工、社會團體專職工作人員。職工包括所有與用人單位有勞動關系的個人,即不僅包括正式職工,也包括臨時工;不僅包括戶籍關系在本地的職工,也包括戶籍關系在外地的職工;不僅包括城鎮職工,也包括農民工。
(4)如何建立有效的薪酬管理體系
作為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薪酬管理是企業高層管理者以及所有員工最為關注的內容,它直接關系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成效,對企業的整體績效產生影響。 薪酬體系設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薪酬作為分配價值形式之一,設計時應當遵循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1、內部公平性 按照承擔的責任大小,需要的知識能力的高低,以及工作性質要求的不同,在薪資上合理體現不同層級、不同職系、不同崗位在企業中的價值差異。 2、外部競爭性 保持企業在行業中薪資福利的競爭性,能夠吸引優秀的人才加盟。 3、與績效的相關性 薪酬必須與企業、團隊和個人的績效完成狀況密切相關,不同的績效考評結果應當在薪酬中準確地體現,實現員工的自我公平,從而最終保證企業整體績效目標的實現。 4、激勵性 薪酬以增強工資的激勵性為導向,通過動態工資和獎金等激勵性工資單元的設計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另外,應設計和開放不同薪酬通道,使不同崗位的員工有同等的晉級機會。 5、可承受性 確定薪資的水平必須考慮企業實際的支付能力,薪酬水平須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承受能力保持一致。人力成本的增長幅度應低于總利潤的增長幅度,同時應低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用適當工資成本的增加引發員工創造更多的經濟增加值,保障出資者的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6、合法性 薪酬體系的設計應當在國家和地區相關勞動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7、可操作性 薪酬管理制度和薪酬構應當盡量淺顯易懂,使得員工能夠理解設計的初衷,從而按照企業的引導規范自己的行為,達成更好的工作效果。只有簡潔明了的制度流程操作性才會更強,有利于迅速推廣,同時也便于管理。 8、靈活性 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外界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應當及時對薪酬管理體系進行調整,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和企業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薪酬管理體系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9、適應性 薪酬管理體系應當能夠體現企業自身的業務特點以及企業性質、所處區域、行業的特點,并能夠滿足這些因素的要求。
薪酬體系設計的基本步驟與內容 為實現上述目標,薪酬體系設計必須遵照以上的九項原則,細致入微地開展一系列工作,才能使方案切合實際且具有廣泛的接受程度及良好的可實施性。 1、薪酬調查 薪酬調查是薪酬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解決的是薪酬的對外競爭力和對內公平問題,是整個薪酬設計的基礎,只有實事求是的薪酬調查,才能使薪酬設計做到有的放矢,解決企業的薪酬激勵的根本問題,做到薪酬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設計。 2、確定薪酬原則和策略 薪酬原則和策略的確定是薪酬設計后續環節的前提。在充分了解企業目前薪酬管理的現狀的基礎上,確定薪酬分配的依據和原則,以此為基礎確定企業的有關分配政策與策略,例如不同層次、不同系列人員收入差距的標準,薪酬的構成和各部分的比例等。 3、職位分析 職位分析是薪酬設計的基礎性工作。基本步驟包括:結合企業經營目標,在業務分析和人員分析的基礎上,明確部門職能和職位關系;然后進行崗位職責調查分析;最后由崗位員工、員工上級和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共同完成職位說明書的編寫。 4、崗位評價 崗位評價重在解決薪酬對企業內部的公平性問題。通過比較企業內部各個職位的相對重要性,得出職位等級序列。崗位評價以崗位說明書為依據,方法有許多種,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和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 5、薪酬類別的確定 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戰略的要求對不同類型的人員應當采取不同的薪酬類別,例如:企業高層管理者可以采用與年度經營業績相關的年薪制,管理序列人員和技術序列人員可以采用崗位技能工資制,營銷序列人員可以采用提成工資制,企業急需的人員可以采用特聘工資制等等。 6、薪酬結構設計 薪酬的構成因素反映了企業關注內容,因此采取不同的策略、關注不同的方面就會形成不同的薪酬構成。企業在考慮薪酬的構成時,往往綜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職位在企業中的層級,二是崗位在企業中的職系,三是崗位員工的技能和資歷,四是崗位的績效,分別對應薪酬結構中的不同部分。
總之,薪酬體系設計必須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并緊密結合企業的戰略和文化,系統全面科學的考慮各項因素,并及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和調整,才能充分發揮薪酬的激勵和引導作用,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到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
|
|
|
打印该页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