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西財經大學、復旦大學、臺灣淡江大學和長榮大學聯合主辦的“2006華人管理論壇——兩岸管理科學暨經營決策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南昌召開。來自復旦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東北財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內地十余所高校管理學院的知名學者,與來自我國寶島臺灣地區管理學界的著名管理學家,就管理領域的諸多前沿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江西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吳新雄到會并致辭,江西財經大學校長廖進球、淡江大學副校長馮朝剛、長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元墩,以及吳照云、芮明杰、盧崇昌、盧福財、黃國隆、李良智等近20位兩岸管理學界的知名學者分別在論壇上作了精彩的主題報告。
職業經理人薪酬問題是本次論壇關注的焦點之一。所謂職業經理人,是指伴隨現代企業誕生而出現的,運用全面的經營管理知識和豐富的管理經驗獨立對一個經濟組織開展經營或進行管理,并以此為職業,將所經營管理企業的成功視為自己成功的專職管理人。由于各種原因的制約,我國許多企業還未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對職業經理人包括其薪酬的研究都剛剛起步。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職業經理人市場的逐步完善,對職業經理人薪酬研究的需求進一步增長。在此背景下,如何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中國企業管理的特定實踐,創新和發展中國的管理科學,對于留住企業關鍵人才、合理激勵職業經理人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職業經理人薪酬問題的理論研究包括:職業經理人薪酬和控制機制、職業經理人薪酬和公司治理、職業經理人薪酬和公司績效、職業經理人薪酬和企業經營風險的關系,以及股票期權、經理人流失等。目前內地學者對職業經理人的研究多集中在三方面:1、薪酬、績效和敏感度以及由此帶來的薪酬水平和結構的合理構建;2、利用各種理論(代理理論、管理者能力理論等)解釋薪酬實踐中的各種現象;3、對影響職業經理人薪酬的各種要素進行實證分析。但總體來看,內地學者對職業經理人薪酬的研究結果很多是不一致的,比如績效薪酬敏感度的不一致,最優合同觀點和管理者能力觀點的差別。因此,相關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和細化。
有學者強調,促進我國民營企業更多地選擇職業經理人對中國經濟健康發展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學者認為,面對日趨激烈和復雜的競爭形勢,當初大多依靠“膽大”、“關系”或者“吃苦耐勞”而起家的民營企業家們已感到單憑自己的力量已不足以應對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民營企業家是選擇傳統的“子承父業”的家族式管理,還是“空降”職業經理人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部分民營企業開始從拒絕“外來人”到主動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但能有這種觀念的民營企業家畢竟只占少數,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觀念還深深地影響著他們。與會學者認為,盡管家族式管理有其自身的優勢,但其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表現出的弊端也同樣突出,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和多元投資的股份公司都急需引入職業化的經理人才。
出處: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