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9日電 在中國學生將英語作為必修課狠學的時候,美國的中小學生也要開始學習中文了。從明年開始,美國2400多所中小學將陸續開設中文課,并將中文課程列入升學考試。7月2日,第一批來自美國20多個州的28位中小學校長、教育官員來到哈爾濱,對我市的中小學進行5天的考察訪問,希望哈爾濱的老師能到美國教授中文。
中國文化吸引美國學生
記者在省教育廳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了解到,此次來哈的28位美國中小學校長僅是“漢語橋——美國中小學校長訪華之旅”成員中的一小部分。參加此次考察的有來自美國42個州的400多名中小學校長及教育官員,分赴全國14個省市進行考察。
7月2日,28位美國教育人士在參觀我市兆麟小學時,對我市的教育水平給予了較高評價,并表示要加強與哈爾濱教育界的交流合作。據參訪的美國大學理事會的中國語言文化項目主任賽琳娜·坎特介紹,現在美國學生學漢語的比例還不到1%,而中國學生學英語是100%。前不久,美國大學理事會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有關最望開設哪門外語課的調查中,候選的有日語、漢語、俄語、意大利語四門外語課,絕大多數學生選擇學習漢語。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對外開放的擴大,密切的經貿往來,中文熱在美國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有關負責人說,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會的調查,美國有2400所中小學校表示愿意在2006-2007年度開設AP中文課程。目前,美國AP中文課程和考試研發及AP中文師資培訓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按計劃,將在今年9月正式設立AP中文課程,2007年開始考試。
省教育廳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姚處長介紹,AP項目是美國大學理事會于1955年開始的高中課程和考試項目,目的是為美國普通高中提供大學先修課程,通過考試者可提前獲得大學學分,有利于被大學錄取,入學后可憑此跳圾。目前,AP課程有35門,成為美國中學推進優質教育的首要項目。2003年11月,美國大學理事會宣布設立AP中文課程和考試。目前,在美國開設中文課程的學校為200多所,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為了讓美國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中國,使美國中小學校長和教育官員有機會與中國的校長、教師、學生直接對話,感受中國語言、文化和教育最真實的面貌,按照國家漢辦的計劃,從今年起,我國將在5年內連續舉辦“漢語橋———美國中小學校長訪華之旅”活動。按照計劃,我國每年將邀請600名美國中小學校長和教育官員參加這—活動。
我市老師將赴美教書
兆麟小學是此次美國中小學校長哈爾濱行參觀的唯一一所小學。負責接待的兆麟小學校長王麗介紹說:“我們的英語老師向美國客人介紹了我校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訓、學校的辦學特色、學生的培養等方面的情況。美國教育人士對中國學校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非常認可。我們的學生用流利的英語為客人們介紹他們自己編寫的學生作文集,以及體現學生欣賞與積累的各種摘抄作品,一本本精美的文集留住了客人的目光,美國校長驚嘆中國孩子的創造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充滿自信的表現力。此外,孩子們書法、中國畫作品令來賓們嘆為觀止。他們表示非常愿意聘請哈爾濱的老師到美國授課。”
姚處長說,我省中小學將與美國中小學結成姊妹校,雙方在學校教育及語言教學中共同幫助、支持。今年我省已選派10名優秀教師赴美學校參與教授漢語及相關培訓工作,考慮到我省漢語教學的優勢,國家還將在我省加大選派優秀教師作為志愿者赴美工作的力度。其中,志愿者的挑選主要以教師為主,且具備大學學歷及從事過一定年限的教學工作等條件,并要參加全國組織的統一考試。
外派教師“師源”難覓
據了解,盡管美國將有2400所中小學有興趣開設AP中文課,卻因師資嚴重不足,中文教材內容匱乏,使部分地區困難重重。這也正是美國組成龐大考察團來中國求師的原因。姚處長介紹,我省將成為外派教師的重要培訓基地,但是目前,能夠外派的教師并不多。能夠外派的教師首先必須英語過六級,能夠與美國學生無障礙交流。另外,還需要有較強的中文底蘊。而外語專業的學生,中文水平達不到對外教學標準;中文專業的學生外語水平又達不到要求。黑龍江大學和哈爾濱師范大學雖已開設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多年,但目前全省已拿到對外漢語教學資格證的僅有73人。為此,我省將在師范類大學里大量培訓對外交流人才,以滿足需求。我省還將建立漢語國際推廣辦公室,擴大與美國等其他國家的溝通交流,更大范圍地推廣漢語。據悉,中國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全國教育機構大學理事會簽訂5年協議,第一年就出資400萬美元幫助美國中學培訓漢語教師。漢辦還幫助大學理事會設計了秋季開始的漢語大學先修課程設計、制定考試標準。漢辦將設立獎學金制度,由大學理事會牽頭,在美國召集有志教書的人,到中國接受培訓、協助他們拿到證書,回美國教中文。
中國移民送子女“回流”學漢語
東北網7月9日電 近年來,國內家長爭著把孩子送出國留學,不少在國外打拼的中國移民卻想方設法將孩子送回國內接受“中式”教育,這種趨勢在哈爾濱露頭。對他們而言,讓孩子回國讀書既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掌握漢語,又能更直接地了解中國傳統不忘本,同時,國內嚴格的基礎教育還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上進心。
家長送子女回哈“留學”
去年,新陽路小學來了一名特殊的學生小虎,小虎9歲了,長得高高大大的,卻一個漢字都不會寫、不會讀,本應讀三年級的他,選擇就讀該校二年級。原來小虎剛從國外回國,此前他一直生活在澳大利亞,講英語。
現在不少中國移民選擇將孩子送回國內接受教育。在澳大利亞從事財務工作的小虎的母親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帶孩子回國學中文就是受了這種影響。她有兩位朋友就是在孩子8歲時,分別把孩子送回上海的小學去學習,現在已經學了兩年還沒有回澳大利亞,王女士的朋友告訴她,在國內讀書的孩子進步很大,朋友準備讓孩子讀完小學再走。認真考慮后,王女士將孩子帶回家鄉哈爾濱,盡管這種選擇以孩子要降級,她的工作也得放棄為代價。如今,孩子在哈爾濱已經讀了一年了,成績名列班級前茅。王女士說她并不后悔,讓孩子在國內學習兩年,看似耽誤兩年的學習,其實,對孩子學業的影響不大,孩子回到澳大利亞肯定能追上當地孩子學習的進度。而從長遠看,這一段人生經歷的影響利大于弊的。
據悉,小虎并不是第一個被送回哈爾濱的“小留學生”。據新陽路小學有關人士介紹,此前,還有一名來自美國的女孩在該校的二年級學過半學期.但因為跟不上教學進度,提前回美國了。另一名從新西蘭回來的孩子,在南崗區某小學學習了一年后,去年底回了家。此外,從法國、日本等地趕在假期回來學中文的就更多了。
讓子女回國接受“中式教育”的哈爾濱人越來越多。為何他們出國后卻選擇了讓子女回國受教育?記者在采訪中子解到其中主要原因。
2擔心孩子忘記母語
擔心孩子忘記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很多身居異國的哈爾濱人的一件心事。
王女士告訴記者,比起其他在澳大利亞的孩子,小虎學習中文更有優勢,因為全家包括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老爺都居住在澳大利亞,在家里大家都說中文。小虎會說簡單的對話,但不會寫和讀,對成語的理解也顯得吃力。后來,小虎和其他中國孩子一樣參加中文補習班,一周一次課,有點像國內的課外興趣班,盡管這樣,還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語言環境,授課老師的資質難以保證等原因,中文水平得不到提高。最后王女士下定決心:把兒子送回哈爾濱,姥姥老爺一起回國照顧,自己和孩子的爸爸輪流回國看管。
回國時趕上暑假,王女士為小虎請來家教專門苦攻拼音,效果不理想。在班級就讀后,考試成績只有40分。制定教學計劃后,在老師親友的支持、鼓勵下,他才慢慢入了門。現在,小虎的中文說得蠻流利,成績躍居班級前茅。小虎在學校交了許多朋友,每周參加籃球訓練,學吹黑管,學畫國畫。他的生活習慣也大有改變,愛吃水果和蔬菜了。
“中國強大了,我們在國外感受得更強烈、直接,受重視程度都不同了。在法國,很多老外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都在學漢語;作為中國人,自己的子女不會寫中國字、說中國話,這是不能原諒的。”
年后又被父親送回哈爾濱來學中文的劉先生告訴記者,小孩子學習語言的能力強、速度快,法語、英語學得快,可中文遺忘的速度也很快,所以,我們決定讓她利用假期重拾中文記1藝。讓孩子在兩三種語言之間流利轉換,從小培養她對中國的感情,這種“中國背景”對女兒的成長是不可少的。
王女士說,多掌握一門語言對提高孩子日后的競爭力都會有幫助.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漢語教學在國外的推廣,中國的家長更希望孩子能學好中文。只要國內有親屬或經濟條件允許,很多中國人都打算趁孩子年幼,讓孩子回中國念幾年書。這種綜合性的智力投資,比自己在家教中文或每周去一次中文學校有效得多。
3牢記中國文化和歷史
“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中國人,以“龍的傳人”為驕傲,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忘本、忘根,成為黃皮白心的“香蕉人”,這也是許多中國家長讓孩子回國受教育的原因。
在學習期間,一次,小虎突然氣憤地告訴王女士:“日本人侵略中國,他們殺中國人。”原來,小虎在《走進哈爾濱》課上,看到了日軍侵華遺址——731部隊的簡介,使他對日軍侵華歷史有了深刻的感受,而此前,他對此事一無所知。在課堂上,,他還了解了哈爾濱的特產、旅游景點等風土人情,加深了對家鄉的認識和熱愛。一年下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讓小虎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感性的認識,加深了理解。
新陽路小學社會與品德課高級教師胡文虹親自指導小虎的學習,她告訴記者,中國的歷史、文化的教育,只有在國內才能學到、感受到。這是國外優質的教學環境、福利待遇都無法給予的。所以,父母在子女世界觀形成前,讓其回國接受中式教育,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形成東方人的認知觀,是一種有遠見的選擇。
4 國內教學水平更高
中國扎實的基礎教育也是推動家長讓孩子回國讀書的重要原因。
出國后,許多人發現,國外公立小學的教育太寬松,在澳大利亞,小學都沒有課本,回家幾乎沒有家庭作業,數學教學很淺,進私立小學又太昂貴。而國內中小學教育知識豐富,扎實有效,教師素質也越來越國際化,激烈的競爭更利于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因此送孩子回國讀書對孩子的發展更有利。
美國亞洲協會上個月公布的一份題為《全球時代的數學和科學教育——美國能從中國學到什么》的報告指出,中國學生學習更多數學和科學知識的原因是他們更用功,他們在校和在家的學習時間是美國學生的兩倍。中國基礎教育的深度、難度超過許多國家。
王女士說,在國外,中國留學生省吃儉用、靠埋頭苦讀獲得文憑,然后成家立業生子,他們寄希望于孩子能超過自己,但許多西方國家公立學校教學速度普遍較慢,有的國家講求平均主義,作業10分鐘就能寫完,甚至不留作業。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喪失競爭意識。而回國后,在升學、就業的壓力下教學比較嚴格,在感受國內教育氛圍的同時,對培養孩子競爭能力有益。王女士說,國內的三好學生的評比、考試成績排名等激勵孩子學習的方法,在澳大利亞是絕對不存在的,老師常做的是無時無刻不在鼓勵、肯定孩子,這反倒讓中國父母感到心虛。
小留學生回國潮正在涌動;祖國已張開懷抱時刻歡迎他們的回歸。畢竟,流著相同的血,喝著相同的水,講不出共同語言,這并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