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到9月,東華大學校學生會和部分社團對周邊十幾所高校大學生就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該調查主要側重調研大學生和企業兩方面的情況,得出如下分析結果:
畢業前的準備:考外語證書 參加社會實踐
1、證書——應避免盲目考證
一般來說,掌握一門外語、懂計算機知識,同時又有一門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較受歡迎。調查顯示,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英語能力與英語證書相當重視,尤其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相比較之下,專業類證書的受重視程度較小。
考取初級證書已成為普遍現象,但大學生缺乏主動深入學習的能力。企業問卷調查顯示,20家企業在選擇“看重哪種證書”選項時全部都選為“零”,可見企業對證書的信賴度并沒有大學生想象的那么高。
原因是,如今證書種類繁多,加上近年來各種培訓機構層出不窮,其中又以短期培訓和針對應試的居多,證書的價值有所降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選拔優秀人才的本意。企業對這支日益壯大的“考證大軍”產生疑慮——持證人是否真的具有相應能力?因此相比證書,企業更看重個人素質和實際操作的能力。
大學生和企業看待證書的不同態度,間接反映了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仍存在一定誤區,對考證乃至就業存在一定盲目性,認為證書是就業的“敲門磚”,急于求“證”,相對忽略了提高自身能力這一考證本意。由此可見,證書不過是“一紙空文”,要體現證書的含金量,還得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拿出讓人信服的能力。
2、社會實踐——立足學校和專業
一般企業對職員的能力要求有:書面表達、口頭表達、專業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領導、人際交往、決策、創造力、應變、組織與計劃能力等。
如今的大學生在校期間都很重視培養工作能力。大學生通過校內校外的工作,了解自己的能力傾向,奠定決定職業生涯目標及策略的基礎;提高自身能力,爭取在畢業后的職業生涯中更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經調查,同學們普遍認為校內的學生會工作以及校外的公司實習是最有利于今后職業發展的。
大學生的能力形成一般可分為三個環節:社會性能力重點培養環節(大一階段)、技術性能力重點培養環節(大學二三年級階段)、綜合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點培養環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關鍵能力”——工作中的創業態度、創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創造機會的能力、自我謀職的能力,也應引起重視。
在眾多的打工經歷中,從事體力勞動的比例要稍高于腦力勞動,其中家教類比重逾三成。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都有假期打工的經歷,并且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好的鍛煉能力的方式。但是企業并不這樣認為,調查的企業對招聘者是否有打工經歷不是很看重,還建議如果打工也要盡可能地選擇在專業相關單位進行。如此說來,大學生還是應該立足學校,鍛煉能力,打工要在學有余力的基礎上有選擇地進行。
就業規劃:大三是波動期
在調查中發現,近半數的大學本科在校生畢業后的首選不是找工作,而是選擇繼續深造、出國或者自己創業。
六成以上的大學本科在校生對于以后的就業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確規劃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沒有作任何打算。
調查也發現,隨著年級增長,打算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大學生比例呈上升趨勢。導致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大學生沒有比較明確的就業規劃。多數大學生在大三以后才開始認真考慮自己的發展問題。
大學生自主創業是大學生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創業是一種新型的就業選擇,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素質的檢驗與選擇。創業改變了大學畢業進機關、進企業等傳統的就業渠道,為大學生就業尋找到新的出路。這既是一場自我挑戰,也是對成功的一種詮釋。
專家認為,深厚的科技知識、成熟的心理態度和豐富的管理經驗是大學生創業亟待跨越的三道坎。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不全面,甚至存在明顯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缺少管理經驗,對行業缺少深度認識,對市場和營銷缺少深入了解。
求職: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
1、求職渠道——青睞通過實踐找機會
選擇有效的求職渠道,能夠保證就業信息的準確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為自己的求職服務。目前常見的求職渠道主要有:
●各類招聘會:具有時間集中、信息量大、針對性強、雙方了解更直接的特點,是畢業生了解信息、成功擇業的主要平臺。
●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通過廣泛接觸社會獲取一些有價值的就業信息。各類實踐活動使大學生能與生產實際直接接觸,一方面使用人單位對學生有所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使學生對用人單位、擇業范圍有更深的認識。
●互聯網:現在既有專門的人才網站比較集中地提供人才求職信息,也有綜合網站開辟專門欄目刊登招聘廣告。網上應聘方便快捷,信息反饋也較其他形式迅速。
●各種社會關系:是一個龐大的信息源,而且他們提供的信息,一般比較具體、準確,求職成功率較高。有近半數的大學生希望通過社會實踐來獲得工作機會,校內招聘會和社會招聘會各占20%左右,網上求職和委托代理人等方式不被普遍采取。
2、面試――臨場發揮是關鍵
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希望通過面試這一環節來了解、估策求職者的業務水平、組織能力、知識面的寬窄、社會態度、個性特征、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情況。調查顯示,大學生認為在面試的時候,取勝的關鍵因素是現場發揮,其次是細節問題,最后是履歷表。
3、求職涉及的具體問題
●專業對口――低估了專業對口的重要性
2000年基本實現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新舊體制轉軌后,國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針政策指導、獎學金制度和社會需求信息來引導畢業生在一定范圍內自主擇業。在這種就業體制下,大部分畢業生按照個人的能力條件到市場參與競爭,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專業對擇業的限制。
調查中,只有三成的大學生表示擔心專業不對口;而被調查的所有企業都表示比較注重專業的對口,并希望在履歷表中,看到應聘者曾經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包括到相關單位打工)經歷。反映出專業的優勢不可小覷,立足專業是大部分用人單位的首選,這也提醒廣大學生要重視本專業學習和進一步深造。
●起薪――期望薪金與實際有落差
起薪是大學生就業、擇業所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大學生自我定位的表現。調查顯示,大學生的理想起薪集中在1500-4000元、1500-2500元和2500-4000元,各占40%左右,約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僅有不足3%的人選擇1500元以下。被調查的企業全部選擇1500-2500元。
由此可見,部分畢業生就業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自由競爭的環境可以使大學生為自己選擇更好的環境,但過高的期望值也不可避免地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失落。就業中更多的挫折,也會造成人才的失衡和浪費,在某種程度上過高的期望值是學生自己為順利擇業設置的一道障礙,花費了不必要的成本。對此企業也存在擔心,認為現在大學生普遍存在目標太多太高又怕吃苦的問題。
●試用期――對勞動政策不甚了解
試用期是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為互相了解、選擇而約定的考察期。我國勞動法規定,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調查顯示,62%的大學生能夠接受3-6個月的試用期,另有極少部分人表示能接受6-12月的超出法定期限的試用期。同時發現,許多大學生對于就業相關政策和規定不甚了解。
職業發展:認可金錢,但更看重機遇
1、發展機會――出國深造是首選
今天的大學生認可“金錢”對人的價值的認定,渴求單位給他們學習、發展的機會,創造適合自己早日成才的環境。調查顯示,晉升作為傳統的“個人升值”行為,在大學生心中的地位已不那么重要了;而出國則取而代之成為發展的首選。同時,他們也更加重視就業單位對自身技能的培養,渴望得到學習深造和專業培訓等機會。被調查的企業,近九成給予員工專業培訓的發展機會,另有一成給予晉升的發展機會,幾乎很少考慮到出國和學習深造。
2、跳槽――態度更務實
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客觀上為人才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選擇余地,跳槽逐漸成為大多數人職業生涯中的必然經歷之一。
跳槽現象隨時可能出現在我們身邊,但該不該跳槽,為了追求什么而跳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從大學生對跳槽原因的認識來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對自身能力是自信的,大多數人相信自己可以適應工作環境;其次,眼光更加長遠,認為到更有實力的公司就職能給自己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再次,看待發展問題更加現實。所以對公司而言,更好的待遇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出處:《新聞周報》第6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