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當王兟走進麥肯錫顧問公司的時候,他期望能安穩地在這第一份工作上干一輩子。3個月后,他差一點被“炒魷魚”。從此,職業壓力驅使王兟努力前行,從麥肯錫到獲多利投資、高盛投資、TOM集團,從美國到中國香港,一步步成長為今天著名的金牌投資人。
少年早熟15歲上大學
1964年,王兟出生于云南昆明。年少的王兟,思想上顯得比同齡人更成熟。他回憶,當年自己思考最多的竟然是“什么是世界第一流”、“什么是現代化”之類的問題,原因是20世紀70年代,我國提出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剛剛15歲的王兟順利考入云南大學,成為一名少年大學生。在這里,王兟得到了良好的自我鍛煉。“我在年級里雖然年齡最小,但最后我在競選學生會主席時,卻當選了,可能大家覺得我的口頭表達能力、協調能力等各方面還不錯。”王兟開始感覺到,自己在與人溝通方面具有一些優勢,這個感覺,在他參加工作的頭兩年時間里,越來越強烈。
此時,王兟就職于中國科學院,專門研究西南三省的土壤特性,然而他卻越來越發現,自己并不適合做研究,而更適合做與人打交道的工作,“男怕入錯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1984年,王兟考取英國牛津大學。
牛津5年意猶未盡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出國熱興起的時候,剛剛20歲的王兟步入了世界名校,少年春風,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進入牛津,王兟的行當也從理工換成了自己心儀的工商管理,研究的課題自然也不再是各類泥土,而是關于企業的經營之道。王兟為自己選了一個具有實戰性的畢業論文題目:《一個虧損多年的莊園5年的管理計劃》。論文最終拿到了牛津頒發的畢業論文二等獎,王兟尤為看重這個獎勵,甚至于感嘆自己的自信心是從這里開始的。
1986年,王兟順利拿到了牛津的管理碩士學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早已立志從商的他,卻沒有直接步入商海,反而選擇了一條有趣的道路:花3年時間,在牛津重新從本科階段開始,學習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課程。
“和人溝通,最重要的是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思維習慣,認真地在牛津學習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三門課程,對我理解西方文化有特別的幫助。”王兟回憶,那時候感覺自己還年輕,不著急。
在牛津整整5年,對王兟來說卻意猶未盡,以至于在多年以后,他依然在反復嘮叨,自己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在45歲以后,能夠重新回到大學校園,學習一門自己喜歡、哪怕不一定有什么作用的功課!這是后話。
首份工作險遭炒魷魚
不知是由于3年在牛津大學文學的熏陶,還是英國社會休閑生活的影響,當王兟在1989年畢業時,竟然產生了一個十分安逸的念頭: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干上一輩子!
王兟的確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被全球著名的咨詢機構麥肯錫收入門下,在美國芝加哥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一進麥肯錫,感覺真是一個不錯的公司,還真以為自己就能在那里干上一輩子呢。”多年后,王兟跟記者談起當時的情形時,這已經成為了笑話,“3個月不到,因為工作的問題,就差一點被‘炒魷魚’了!”據說,是因為某一份文件上的一頁紙沒有打好。
“一下子就感覺到壓力了,慢慢就把自己逼出來了,”王兟終于沒有被炒掉,但也沒有在這里干上一輩子。3年后,一次回國探親路經香港,被香港銀行界人士說服,“海歸”港島,在匯豐銀行屬下的獲多利投資公司,開始自己的投資人職業生涯。第二年,王兟加入了著名的投資機構高盛銀行。
在這里,王兟主持完成了幾個至今被業界贊賞的投資。“1993年開始跟平安保險談,1994年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各入股2500萬美元,各占5%,后來每家又追加投資1000萬美元,股份變成7.5%左右,2005年平安上市,現在的市值已經從當年的5億美元變成了160億美元,高盛在平安上市前后就把股份轉讓給匯豐銀行。十四五倍的回報,而且還不算這么多年幾百萬美元的分紅。”對于這筆生意,到今天王兟依然記憶猶新。
當然,也有“失手”的時候,但不是金錢投資失敗,而是時間投資失敗。“有一家佛山陶瓷,1992年時我就上門跟他們談上市的事情,整整用了8個月,制陶的知識倒是學了不少,可是他們的廠長、書記就是沒積極性,實在是太浪費時間了!”說起這事,王兟有點氣不打一處來,“后來好多家都上了,他們到現在還沒上市!”
主政TOM揚名立萬
王兟真正為人所知,還是到了加盟TOM以后。2000年5月,加盟TOM.COM,出任投資總監,此時的TOM核心業務是一個誕生在網絡熱潮末期的網站TOM.COM,雖然背靠李嘉誠財團,但因為營利模式不清,月虧數千萬港幣,TOM董事會有了一個戰略安排:依靠強大資金支持,展開大規模并購,快速整合起一個營利產業群。時勢造英雄,進入TOM兩個月后,王兟便從投資總監升任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主管公司事務。
對于王兟來說,自己雖然身為TOM高管,但身份卻更像一個投資人,整日忙碌于與眾多企業的并購談判之中。幾年之間,TOM竟然完成了40多項收購及戰略聯盟,整個TOM也從最初的互聯網企業,擴充發展成為大中華區著名的中文跨媒體企業,產業涵蓋網絡、出版、報紙、電視臺、體育等,并因此而更名為TOM集團,原本的TOM.COM則被分割出來,獨立上市。
2000年王兟加入TOM的第一年,其收入為1100萬美元。5年后,這個數字被王兟放大了整整36倍。2005年,TOM集團的收入已經達到約4億美元,王兟的職業聲譽自然也隨著飛漲,成為大中華地區最著名的職業經理人之一。
京華CEO問卷
認為自己最大的才能是什么?
吸收信息,和人打交道。
小時候思考最多的問題是什么?
我記得曾經花了很長時間,用來思考什么是“世界第一流”、什么是“現代化”。那時候講四個現代化。
什么類型的人在經濟上能夠成功?
我覺得需要幾種特性,首先是要有動力,不管你是為了掙很多錢,還是為了“改變世界”,動力很重要;其次要有常識,記得有一次我跟牟其中一起開會,他告訴我他現在準備用原子彈把珠穆朗瑪峰炸開,我一聽就蒙了,這連常識都沒有,顯然是不行的;第三點是要有創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有耐心,要經得住失敗。
最欣賞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工作?
多元文化的、有人情味的、包容的、實事求是的競爭環境。
希望員工把你定義為什么樣的人?
在一起不覺得累、一個有意思的人,當然同時也是一個有主見、有領導能力的人。
在工作中碰到最大的難題是什么?
孤獨。作為一個決策者,在很多的時候,做決策時沒辦法使所有人支持你,而決策的最終效果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檢驗出來的,這個時候是很孤獨的。
如何處理好自己跟老板的關系?
還在學習。我覺得溝通和坦誠是最重要的,勝過“信任”。
平均每天工作多長時間?
太多了!
個人每年的收入是多少?
坦誠地講沒法回答,你看我有工資、有股票的投資回報等,不好計算。再說,在中國這個事情還是不說的好。
將來有一天,你是否準備創立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品牌?
現在講還是為時過早,但人生的事情啥也不要排除。加入德太,創立自己品牌的情結就小了,以前我的這個情結很重。
每年可以支配的資金額度是多少?
7500萬美元以內的項目,我都可以做。
會在什么情況下退休?
我以前老說,到了45歲的時候,重新回到大學,學一門有意思但不一定有用的學問,現在好像馬上就要到了,呵呵。所以,退休的事情不好說。(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