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看數量,還要研究質量”,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2006年度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清晰地表述了其對央企業績的態度。事實上,創造了全部央企95%利潤的前40家央企,大多為資源壟斷型企業。
當然,這種資源不僅指石油等自然資源,也包括那些通過設置準入障礙獲得的行政資源。
因此,簡單地獲取增長對于大型央企來說,并不能成為衡量業績的標準。提高增長的質量和建立保障增長的機制,才更為國有資產管理者關注。因此,李榮融講話中的很長篇幅集中在轉換經營機制、強化管理、推進科技創新等“培本固源”之策上。
對于電信央企來說,在整個行業度過了依靠規模攫取壟斷利潤的時期之后,在固定通信、移動通信等各個領域,都形成了兩到三家企業共同角逐的局面,競爭的存在使得每一個企業獲得的增長往往和經營質量之間存在著某種正相關。
而這種經營質量并不取決于網絡和用戶規模,也不取決于技術是否先進,更不取決于采用的是一級法人體制還是二級法人體制。這些也許可以為某一企業帶來競爭中的優勢地位,但卻不能保證可以將優勢轉換為用戶對企業的信任,從而為企業帶來利潤。
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從經營的各個層面,將這種質量分解為市場理解、戰略規劃、組織動員、執行等各個層面的能力。但是,最根本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答,這些能力從哪里來?敏銳的市場理解、前瞻的戰略規劃、精密的組織動員和準確的執行,這些可以帶領一個企業在市場中取得勝利,但是在這背后,是不是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在支撐著這些能力的成長?
國資委心目中的軟指標
8月15日,國資委公布了中央企業2005年經營業績考核結果,中移動、中電信以其優異的經營業績再次被評為A級,網通、聯通、鐵通和衛通也順利完成了年初簽訂的業績考核目標。
166家央企總體考核結果為:A級28家,B級84家,C級48家,D級4家,E級2家。在2005年考核周期內,國資委對央企設計的年度考核的基本指標包括年度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任期考核的基本指標包括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和3年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等,對電信央企設計的分類考核指標還包括用戶增長率、成本費用等。
顯見,六家電信央企的考核結果綜合反映出各自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及核心競爭力等決定性因素。結果顯示,其在可持續發展角度而進行的前瞻性投資、組織能力建設、管理調整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對電信央企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據他介紹,中國電信從今年開始不斷加大對電信設備等物資的集中招標采購,主要設備價格較以往下降近20%;而網通則通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改善了經營機制以及加強內控管理等手段,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僅13個月便被提前納入恒生指數成份股,在境外資本市場樹立了良好形象。
與以往不同的是,國資委在最新的考核中增加了科技投入和安全生產指標的權重。而國資委將在近期出臺辦法,把企業在技術改造、工藝革新、核心技術研發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成效,作為企業管理績效評價的主要內容。據悉,未來國資委要在規范科技投入范圍的基礎上,將部分科技投入視為業績利潤,并探索建立科技型、設計類企業以經濟增加值為中心的中長期激勵與約束機制。
為此,電信央企負責人紛紛表示,將按照國資委同意要求力爭使企業的技術儲備至少達到15年,新產品至少應占產品總量的30%。
事實上,通過年度經營業績考核,除去完成多項數字“硬指標”之外,運營商“軟實力”鍛造日顯重要。據國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考核期間內,六大運營商均不同程度增強了利潤和資本回報意識,形成了責任落實和壓力傳遞的工作機制,促進了企業經營效率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而通過突出對企業關鍵績效指標的考核,六大運營商還進一步強化了企業薄弱環節的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企業的創新意識和管理水平,企業戰略管理和全面預算管理得到加強,財務信息質量得到提高。
電信業的軟實力比拼
事實上,目前整個電信業正在進入一個“貧富不均”的時代。根據中國移動公布的財務數據,截至6月底,中國移動凈利潤達到人民幣302億元,同比增長25.5%,如果按照其他運營商平均取得8%利潤增長計算,在2005年中移動占全部運營商凈利潤50%以上的基礎上,中移動和其他運營商贏利能力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在移動通信市場上,2004年、2005年中國移動業務收入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分別超過15%、18%,而同期中國聯通僅為8%與7%。是什么造就了電信運營業的財富集中?
原因可能在于移動通信對固定通信的天然替代。移動通信的大勢所趨,降低了中國移動開拓市場的難度。原因可能在于競爭對手的孱弱。中國聯通的用戶數仍僅為中國移動用戶數的1/3,而且還有逐漸拉開的趨勢。而在監管部門仍然對移動通信市場設立行政準入的情況下,更有競爭力的對手無法進入移動通信市場,與中國移動展開競爭。
原因也可能只在于一種歷史的慣性。由于歷史包袱較輕,中國移動不必為體制改革和員工安置支付昂貴的成本;由于歷史的慣性,中國移動可以享受到主導移動運營商在市場中的種種優勢地位。
原因可以有很多種,但不可否認的是,至少在六大運營商中,中國移動的商業化管理能力最為人們稱道。而在這背后,是一種“抓住需求是本能,創造需求是本事”的企業價值觀在支配著企業的發展!叭珕T營銷”與“全員營銷導向”雖然僅兩字之差,但是帶給企業的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
目前,中國移動的戰略目標已經從具體的技術、管理策略延伸到文化層面的“一個中國移動(OneCM)”行動。即通過對運營體系、組織和人力資源的鍛造,增強企業凝聚力,突出發揮中國移動通信的整體性、規模性和一致性,從而系統提升公司的運營水平、管理能力和執行力。
可以說,電信業的“貧富不均”,固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看似虛無飄渺的“軟實力”也是形成這種差距的重要原因。
而除了在市場中推出各種針鋒相對的舉措,各電信企業也已經開始了在軟實力上的比拼。
在年初的工作會議上,中國電信就提出,將推進為客戶提升價值的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追求的境界,并在此基礎上強化精確管理、優化資源配置,以實現對企業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合理組織和有效管控,從而夯實企業發展的基礎。中國網通著重提出了要向管理要效益,通過加強培訓,深化體制和機制改革,增強企業發展活力。中國聯通則提出以內控建設為重點,繼續強化基礎管理,優化組織結構。
事實上,軟實力是與整個電信業發展趨勢適應的必然。在整個電信業的產業鏈日益分化的今天,傳統的簡單生產組織方式已經無法適應電信業的現實。電信企業內部新崗位、新角色的不斷涌現,迫切需要企業具有一種內生機制,通過價值觀而不是具體的條條框框來實現對企業目標的追求。
就像一位地方運營商員工所說,軟實力問題貌似抽象,似乎很難直觀地僅僅憑幾組數據、幾張圖表、幾個工程、幾大項目來檢驗,也很難建立起一整套規范、科學、操作性和說服力都比較強的價值評價體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非常清楚地接受了并認同了這么一個理念:即“軟實力”的確客觀地存在并影響著我們的企業。
我們需要怎樣的軟實力?
所謂“軟實力”,實際上是指一種內部機制和文化,它可以凝聚起團隊中每一個員工的智慧,充分發揮企業團隊中每一個員工的創造力,釋放企業團隊中每一個員工的潛能,從而達到增強企業團隊的凝聚力、提高企業整體戰斗力的目的。
舉凡企業員工隊伍素質的水準;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企業內部的人際關系及其工作氛圍;企業的各類管理制度、激勵機制、道德和績效的考核評價標準;企業領導人員的素質能力及其個人的品格形象魅力、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及其認同感;企業學習型團隊建設情況及其再學習能力的提升情況、企業的社會地位及其品牌形象等等都可以影響到企業的軟實力鍛造。
對于電信企業來說,首要的是一種包容的企業文化。對內,這種包容能夠容忍失敗,從而能夠增進電信企業的創新能力。對外,這種包容能夠妥善管理外部關系力,從而可以和大量的內容服務提供者建立有效的合作。
但是軟實力也并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培養什么樣的職工,職工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都將直接體現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產品和服務,以及產品和服務的形成過程上。“軟實力”通過將每一個員工和廣大電信用戶的利益通過同一個平臺的共建,達至統一,以達到企業、員工和用戶的多贏。
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在談論國家競爭優勢時曾經說過,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事實上,這句話不僅適用于國家,也適用于企業。
電信業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財富集中,這種集中固然有市場準入和歷史因素夾纏其中,但卻歷史上第一次明確無疑地揭示出了電信業的財富路徑:一種健康的企業價值觀,也即軟實力才是企業基業長青的關鍵。相比有形的數字考核管理,這一無形的翅膀也越來越為決策者所重視,電信業正在迎來“大競無形”的時代。
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奚國華在不久前指出,盡管上半年通信行業整體發展向好,但面對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電信運營商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還必須繼續做好業務提供、運營管理、改善服務等方面的工作。這些,無疑都是軟實力的提升。
出處:通信產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