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企業是中國經濟大舞臺上的明星,這群明星究竟有著怎樣獨特的外表和氣質,如下表述也許會讓人們能領略幾分:
疾步如飛
超速企業,顧名思義,就一個速度了得。超速的界限如何劃定?有論者言,凡是超過同行業同期增長水平100%以上的則可歸之為“超速”。行業不同,超速的速率自然有別:比如說網絡行業,50%的年增長率可能面臨滅頂之災,一年翻一番地長個才算勉強跟班;而農副產品加工業,30%的年增長率已經能名列前茅了。因為行業的風水在輪流轉,超速與否還是依年代、以界別論英雄。1980年代超速企業中數家電企業勢眾;到了1990年代,證券業、房地產行業明星輩出;2000年前后,IT及互聯網企業開始風光閃現;這是一部超速企業的斷代史。當然也有超速“常青樹”,這種超速是瘋長時的“絕對超速”和平淡時的“相對超速”之組合。
青春年少
超速企業都還很年輕,他們中的長者20~25歲,晚輩們也就3~5歲;中堅力量10歲左右。普遍的“低齡”化傾向與中國的國情有關;我們很難指望改革開放前就已問世的叔叔伯伯輩企業能“大步流星”地翻山越嶺,即使有那也是洗腦換血后的“返老還童”。
臉龐迷人
超速企業都有一副讓人心動的面容。首先是速度漂亮,還有行業、產銷規模、利潤總量和利潤率、工資收入和福利水平等,超速企業在上述方面都有漂亮的比較優勢,因此“看上去很美”。雖“金玉其外”,但是否“敗絮其中”,這就出現了分化。事實是,真正表里如一,一美到底的超速企業還屬稀有之物。不然我們很多研究者在列舉超速“不倒翁”時,數來數去就像祥林嫂念叨似的,老是重復那么幾家。
感官敏銳
“耳聽六路,眼觀八方”,用在超速企業身上恰如其分。如今的市場“江湖”,一會兒風和日麗,一會惡浪滔天。超速企業如果不處處留心眼、事事存敏感,該出手時就出手,哪有“超速”的名分。我們耳熟能詳的海爾在專業化里做加法、萬科在多元化中做減法,憑的就是敏銳的市場感覺。又比如格蘭仕果敢地放棄羽絨服裝業轉入微波爐制造,最后成了該項目世界冠軍。“超速”在一定意義上是感官進化的結果。
如饑似渴
超速企業奔跑快,又值身體成長旺盛之時,新陳代謝總是處于亢奮狀態,進食量自然大增,饑渴感始終如影相隨。這類企業的食譜中,不僅包括原材料、中間產品,還含有大量的人力資源,各種來路的資本,尤其是現金流。一旦“糧食”、“飲水”供給不足,更不用說“斷糧斷水”,超速企業的勢頭如同中彈的飛機急轉直下。一分錢、一粒米難倒英雄漢的故事常常在超速企業身上發生。
博愛多情
如果說超速企業是“花花公子”,那肯定冤枉。因為他們雖然“別戀”但并不“移情”,或許是初涉情場就得意,也或許是面容嬌好惹人愛,超速企業往往在跨區域、跨行業發展上四面出擊,廣撒“情種”,一時間左摟右抱,無所不能。但超速企業的精力和財力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精力和財力投入無窮無盡的“情人”中去,最后的結局是“多情總被無情惱”,不僅外面的“小蜜”紛紛翻臉,后院的主業也落下“失火”之災。
不守陳規
超速從某種意義上理解就是超常規。超常規與打破常規、不守陳規無非是同曲同工。我們看到的超速只是一個結果,這個結果的前奏和過程就是不守陳規的思想和打破常規的行動。如果我們真要刨超速企業的“根”,“根”就在不守陳規。這是超速企業最可貴的氣質。
行事沖動
行事沖動的正解是雷厲風行,反解為魯莽沖撞。沖動其實就是超速企業跟蕓蕓眾生在效率和速度上“叫板”。如果沒有沖動,肯定沒有超速。但同是沖動,命數各有不同:有的沖動之后,在利潤率上缽滿盆滿;有的沖動之后,不是“歇菜”就是歇業。超速企業最理想的境界可能就是“膽大心細沖動快”。
粗獷大意
常言道:“慢工出細活”;反推,“快工”出的活與“粗”脫不了干系。超速企業疾風暴雨般的行進,彰顯出的品性當然是在暴風雨中生成的粗獷。粗獷衍生出的大氣,與“超速”相得益彰,才可能長出企業叢林中的參天大樹。
有時候粗獷的間隙會鉆出“粗心”,“粗心”會給超速企業帶來諸多“無心犯的錯”,而且有的錯是可以給超速企業致命一擊的。
風騷難續
“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這是絕大多數超速企業難已逃遁的結局,這里邊沒有悔不當初,也沒有既往不咎。一個死去的超速企業不會有什么精神遺產,人們很快會將其打入記憶冷宮,甚至連飯桌上談資的“榮譽”也得不到。即使有幸存的超速企業,不管是傷疤還是痛,對后來者而言反正都在別人身上,與我何干。于是一撥又一撥小字輩的超速企業重復著前輩們“昨天的故事”。
出處:《商界·中國商業評論》